
 
		
	 
 
中国:
国家标准(GB30000-2013)取代现行的国家标准(GB 20576 – 2006)、(GB 20602 - 2006)和引入了两个新的危害类:吸入危险和危害臭氧层。新标准的实施日期是2014年11月1日。28项国标中的危害判定标准基本与联合国的GHS(第四版)分类判定标准一致(略有差异)。
	
日本:
日本在2014年3月发布了基于联合国GHS第四修订版的日本工业标准JIS Z 7252:2014,新版标准将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
同样中日两国目前所施行的GHS标准都基于联合国GHS第四版改编,但分类模块与具体分类阈值差异较大。本文中将举例说明其中的差异。
	
一、分类模块差异
1、急性毒性。
| 国家 | 急性毒性(经口、经皮、吸入)-类别1、2、3、4 | 急性毒性(经口、经皮、吸入)-类别5 | 
| 中国 | 采用 | 采用 | 
| 日本 | 采用 | 不采用 | 
注意:这里的急性毒性(经口、经皮、吸入)-类别1、2、3、4包括类别5,中日两国的判定阀值都是一样的。
2、皮肤腐蚀/刺激
	
| 国家 | 皮肤腐蚀/刺激-类别1、2 | 皮肤腐蚀/刺激-类别3 | 
| 中国 | 采用 | 采用 | 
| 日本 | 采用 | 不采用 | 
	
	
二、分类限值差异
3、引起呼吸/皮肤过敏
中国:
| 类别 | 混合物分类的浓度限值 | ||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 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 | ||
| 固体/液体 | 气体 | 所有物理状态 | |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 | ≥0.1% | ≥0.1% |  | 
| ≥1.0% | ≥0.2% |  | |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A | ≥0.1% | ≥0.1% |  | 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B | ≥1.0% | ≥0.2% |  | 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 |  |  | ≥0.1% | 
|  |  | ≥1.0% | |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A |  |  | ≥0.1% | 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B |  |  | ≥1.0% | 
日本:
| 类别 | 混合物分类的浓度限值 | ||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 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 | ||
| 固体/液体 | 气体 | 所有物理状态 | |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 | ≥0.1% | ≥0.1% |  | 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A | ≥0.1% | ≥0.1% |  | 
| 呼吸道致敏物-类别1B | ≥1.0% | ≥0.2% |  | 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 |  |  | ≥0.1% | 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A |  |  | ≥0.1% | 
| 皮肤致敏物-类别1B |  |  | ≥1.0% | 
4、致癌性
| 国家 | 致癌性,类别1(1A、1B) | 致癌性,类别2 | 
| 中国(China) | ≥0.1% | ≥0.1%或≥1% | 
| 日本(Japan) | ≥0.1% | ≥1.0% | 
5、生殖毒性
| 国家 | 生殖毒性,类别1A/1B | 生殖毒性,类别2 | 
| 中国(China) | ≥0.1% or ≥0.3% | ≥0.1%或≥3% | 
| 日本(Japan) | ≥0.3% | ≥3% | 
6、特定目标器官毒性(单次、重复接触)
	
| 国家 | 特定目标器官毒性-单次接触,类别1;重复接触,类别1 | 特定目标器官毒性-单次接触,类别2;重复接触,类别2 | 
| 中国(China) | ≥1%或≥10% | ≥1%或≥10%(类别2) | 
| 1-10%(类别1) | ||
| 日本(Japan) | ≥10% | ≥10%(类别2) | 
| 1-10%(类别1) | 
	
	
以上举例说明了几个中、日两国GHS分类的不同之处。从3、4、5、6可以看出日本的分类比较清晰明了。而中国的分类只能按照当地主管部门要求的浓度判定限值来分类,比较麻烦(例如:生殖毒性-类别2,有些部门要求的分类限值是0.1%,而有些部门可能要求3%)。
